2024年11月21日

中国教会传承探讨系列(二)| 耶稣用什么方法拓展神国?教会要怎么传承?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6月11日 09:20 |
播放

(续:中国教会传承探讨系列(一)|何为真正的传承?传承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耶稣是用什么方法来拓展上帝的国的?

如果我们稍微仔细阅读福音书就会发现,耶稣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比如权能布道、医治疾病、话语教导、福音布道、社会关怀等等。耶稣所作的事情确实有很多,但是我们总结一下就会发现耶稣祂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在做事,而是似乎使用了一些拓展上帝的国的策略和方案。

耶稣当然是最聪明的,祂拥有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测量的智慧。比如祂用比喻来讲道,虽然很多人都来听,但是却只叫门徒们真正能够听明白,而其他人却“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再比如很多次法利赛人和文士还有撒都该人来盘问和试探耶稣的时候,耶稣非常巧妙的一些应对,让一贯能言善辩的他们哑口无言。

耶稣的时间是非常有限和短暂的,事实上从祂呼召门徒开始公的生涯到钉十字架和复活直到最后的升天,只有大约三年半的时间。时间是非常紧迫、有限的,那么,拥有无法测量的智慧的耶稣基督祂是如何来使用和分配这些非常宝贵的时间的?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十二个门徒身上。简单来说耶稣拓展上帝的国的策略就是:祂用最多的时间来训练那些将来要承担最大的使命和责任的人。

仔细阅读福音书我们就会发现,耶稣祂确实常常把时间用在门徒而非其他人身上。祂经常与自己的十二个门徒们在一起,而不是把他们撇在一边。不止是时间,祂也把信心和盼望放在十二个门徒身上。耶稣所讲的话语,别人可以听不到,就算听到了也可以听不懂,但是至少门徒们一定要能够听见,并且也一定要能够听懂、听明白。如果是用比喻讲的信息,更是会在讲完比喻以后私下的时候再给他们耐心的解释,确保他们能够完全明白。所以,耶稣才会在讲完以后问门徒们:“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当门徒们表示他们明白了以后,耶稣就可以放心了。

而且,耶稣的战略也是在忠心者身上做深度训练,这个忠心者其实就是门徒。虽然耶稣常常给很多人宣讲话语,但是并不是因为听众人数众多,然后耶稣就开始“做大锅饭”,就开始搞平均主义,而是有深有浅,在以门徒为核心的忠心者身上做深度训练,最终目标是让忠心者的生命得到实质性的转变。这个深度训练其实就是“门徒训练”或者简称为“门训”。

二,主耶稣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主耶稣传承的是什么?是大使命,但是并不仅仅是大使命,除了大使命以外,还有生命与文化。

我们经常会认为大使命的核心就是传福音。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大使命的认识很多人确实有误解。实际上,基督徒最重要的使命并不是给人传福音,而是让人作门徒。传福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福音只是让人作门徒的必要方法和路径。

传承是生命的传承。主耶稣之所以能够把彼得、约翰等人培养成为自己的门徒,除了圣灵特别的工作以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每天都与主耶稣在一起,如此生活了三年之久。在三年当中,他们与主耶稣一起住宿、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一起做工,然后耶稣除了公共的讲道、教导之外,也有许多专门针对门徒的私下教导、私下培育。由此可见,真正的门徒究竟是怎样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上课,而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活生生的生活,以真实的生活来培育门徒。我们有这样做吗?我们能够这样做吗?我们敢这么做吗?跟对方一起生活,这个意味着我们要暴露自己一切的缺点。因为在真实的、活生生的生活当中,一个人一切的缺点都是隐藏不了的,都会暴露无遗。

而且,除了“不敢”之外,还有“不愿”。没有多少人愿意使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来培养门徒,因为这样做意味着要花费教会领袖很多的时间。而每一个人的时间其实都是非常有限或者说非常宝贵的,对教会领袖来说尤其如此。作为教会领袖,他需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分配在很多事情上面,既有公的事情也有自己的私事、家务事。因此,许多领袖或许确实有想要成全他人、培养他人的心,却未必有真实的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培养他人的决心和意志。

传承是文化的传承。除了生命和使命之外,文化也非常重要。但是在许多的现实状况当中,我们却非常容易忽略掉或者轻看“文化”这个隐形要素。

举一个例子。你认为是承接一个许多方面都不太健全、很多地方都不到位的教会容易,还是承接一个各个方面都比较健全、各个方面都很到位的教会容易?如果让你选择的话,你会选择承接什么样的教会?

理想主义者可能会选择承接一个许多方面都不太健全、很多地方都不到位的教会,然后努力让他们变得健全和到位;现实主义者可能会选择承接一个各个方面都比较健全、各个方面都很到位的教会,这样会更加稳妥、难度更低。

其实,对于承接者来说,两种选择都是可以的,都没有错。而且,无论是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这两种人都非常需要。一个教会里面不能够都是理想主义者,这样的话教会会乱糟糟;一个教会也不能都是现实主义者,这样教会会缺乏目标和方向,从而踯躅不前。

但是对于传授者来说,如果自己所交出去的是一个许多方面都不太健全、很多地方都不到位的教会,甚至连一些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和处理好,那么这个充其量也只能叫做交棒与接棒,而不是传承。因为除了职务以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传下来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传承的定义是“生命、使命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除了耶稣以外,圣书里面还有一些传承的典范,比如摩西和约书亚,他们之间的传承是全方位的传承。在生命方面,摩西一直在刻意培养约书亚,甚至在上山领受上帝的诫命这样重要的时刻也带着约书亚。在使命方面,也传承的很好,圣书记录着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诸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事奉耶和华。在文化方面,摩西也非常用心地教导约书亚怎么治理以色列百姓,然后怎么让以色列百姓敬拜上帝。

三,传承必须毫无保留与完全信任

主耶稣在培养门徒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保留与藏私的,没有任何私心、私欲。在今天的时代,教会领袖也应当如此,在传承过程中毫无保留。虽然可能做不到一天二十四小时与承接人在一起,做不到全方位的跟承接人一起住宿、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但是却一定需要领袖投入足够多的时间、精力、耐心、情感等给承接者。不为自己保留一招半式,只期望对方能够做得好,而且是比自己更好。真正爱承接人的话一定会为他祝福,希望他能够比自己更好,而不是怕对方抢了自己的风头和影响力。

传承也不可以为自己留任何后路。实事求是的说,传承过程当中领袖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复杂的,很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只有高兴和期待,而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因为传承意味着要放弃自己拥有的权利和角色,也要放弃很多的待遇。以前担任教会领袖的时候有着领袖的角色和很高的位置,但是从领袖位置上面退下来以后就不再有了。以前担任教会领袖的时候享受着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福利待遇,但是从领袖位置上面退下来以后也不再有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传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刚好相反的,是人往低处走。从高高在上的教会领袖到无人关注的普通信徒,从风光无限的台上到默默无闻的台下,从曾经的拥有很多到退休以后的一无所有……需要领袖做很多、很大的心理调试。因此,在传承过程前后教会领袖必须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接受传承前后的一系列落差。

传承还意味着完全的信任。传承是一个极大的信心的操练。这其中包括教会领袖对自己的信心、对上帝的信心还有对承接者的信心。对教会领袖而言,必须要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独特的存在,新的教会领袖也必定会和自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从独特性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不可能复制另外一个自己。因为不同的人面对的时代背景和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新的教会领袖他的经历、环境、教育、文化等等都是和自己不一样的。作为教会领袖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年轻一代他们的想法和老一代牧者、领袖是不一样的,年轻人的思维、观点、价值观等等都会和老一代牧者、领袖有很多不一样甚至冲突的地方,这个非常正常。很多时候这样的不一样乃至于冲突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只是不一样而已。“他不是我的,而是主的。”作为教会领袖,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因此允许对方和自己不一样。

比如,在一所小学校园里面一群孩子正在商店排队买东西,小孩子很看重排队。可是这个时候孩子们的一个老师也过来商店买东西,那么,这个老师需要排队吗?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很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换作老一代牧者他们来回答的话,很可能会回答“不需要,老师买东西不需要排队”。他们的理由是学生应当尊敬老师,因此老师有优先权。但是换作年轻人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回答“当然要排队,老师难道不是人吗?是个人都得老老实实排队。”他们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人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权利,除非有特别规定,否则所有人所有事情都是平等的,不会因着一个人的性别、年龄、文化、肤色、身份等等有任何差别。

那么,这样不同的答案究竟谁对谁错?回答是并无对错。不同的回答只不过是因为人与人不同罢了。

再比如,有一些老一代的教会牧者喜欢去信徒家里探访,他们认为这是关心信徒的表现。但是很多年轻人包括年轻牧者和年轻信徒,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家是非常隐私的地方,别人不可以随便过来,哪怕是牧者也不能。因此,他们不希望在自己家里和牧者见面,而是会选择外面的地方。

人和人是不同的。作为一名要进行传承的教会领袖,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允许承接人和自己不同,给予他完全的信任,并且也相信上帝一定会带领他。如此,传承才能够顺利进行。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